外交之声
Voice Of Diplomacy
直通使馆 放眼世界
长按二维码关注 转载须文首注明出处
转载及合作:xiaoka365@sina.com
海外网10月11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在邮件中,布罗姆利对唐晓琳的去世表示极大悲痛,称她将会被所认识的人们深深怀念。但邮件并未提及唐晓琳的具体死亡原因,以及在何时何处发现遗体。
以上消息最初是由一位与唐晓琳同系的中国留学生提供的。在此之前,她曾在知乎上表示“两三天前三藩市警方找到了一具尸体,大约是晓琳的,或许她真的从金门大桥跳了下去。”
10日上午,犹他大学系主任办公室证实邮件的确是由他们发出的,并称犹他大学警方从旧金山警方获得消息称唐已经死亡。同日,犹他大学新闻发言人珀斯也证实,唐晓琳被警方确认已死亡。珀斯表示,唐晓琳的离去令学校师生深感悲痛。她说:“晓琳是我校重要的一员,她将被那些曾和她一起学习、工作的同学和朋友深深怀念。”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馆表示,唐失联后,领馆同其家人保持着密切联系,愿意为其提供必要的协助。
唐晓琳的朋友曾在微博上透露,失联已8天的唐晓琳留下的最后踪迹是10月1日,她前往了金门大桥南侧的迎宾中心。那里是她曾在给朋友的留言中说要去结束生命的地方。
当地时间10月4日下午12点31分,来自波士顿、一位自称是唐晓琳朋友的网友用英文写道:当天唐晓琳花了大约5美元,乘坐了一辆优步(uber)到达迎宾中心。他还在寻人启事中提及“唐晓琳处于忧郁症中,可能会伤害自己。提供任何线索都会给予很高的奖赏。”
15分钟后,这位网友更新状态称“我们在警察局,但是需要时间来通过法律程序。”晚上9点再次更新称:“警方已接管该案,谢谢大家的帮助。”而曾在脸书上登出寻找唐晓琳状态的几位网友,都删去了该信息。
“真的是不知道说什么了,多好的一个人。”在得知唐晓琳的死讯后,一位自称是唐晓琳的高中同学的网友这样说道。她表示,高中时代的唐晓琳很安静,大家对她印象都很好。
据海外网早前报道,从已知的唐晓琳的经历来看,她度过了漫长的读书生涯。根据寻人启事中的信息,2004年她进入北大就读空间物理专业,2008年本科毕业后去往美国读研究生,至今已是第9个年头。从时间上推算,这是她攻读博士学位的第7年,但仍未毕业。
《法制晚报》曾表示,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犹他大学的物理与天文学系每年招收将近20名研究生,同时提供有学费减免政策。但录取条件十分苛刻。
在知乎上,有网友从她的一张与人合照的照片背景里看到了“试管和移液枪”,这两样均与生物专业有关。随后该网友在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researchgate”上查询到,唐晓琳“在犹他大学的生物物理专业读PhD,做的方向还是难度相当高的病毒RNA(项目)。”
这位网友的言论引发了很多博士生,尤其是科研工作者的共鸣。与外界想象中的光鲜亮丽、前途似锦不同,他们往往要面对的是导师不让毕业、实验反复失败、花大量精力时间研究的项目“永远不会出来成绩”,即使毕业了可能也面临着压根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尴尬局面。如果生物PhD能够有一个合理的退出/止损机制,或许这样的悲剧就可以避免发生了。”一位网友这样评论道。
一位自称是唐晓琳师妹、同在美国读书的匿名网友表示,唐晓琳“有时候要半夜去实验室守着实验,特别辛苦”,“记得有次和她吃饭,吃完了都晚上10点了,她还要回实验室看结果。”同时这位网友还表示唐晓琳在读博过程中曾换过导师,“之前导师据说对她和另外一个中国女生不是特别好。”
作为旧金山的地标,金门大桥一直被誉为近代桥梁工程的奇迹。但它也被称为“自杀圣地”,自开放近80年来,有1500人从桥上跳下,但据当地人介绍,目前防自杀网已建好。
2010年时,唐晓琳的一位密友曾去往金门大桥拍照,称“站在金门大桥上那一秒,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唐晓琳转发并称“是因为太冷风太大吧。”
早些时候媒体报道称,失联前,她给朋友的短信中提到会去金门大桥,此前也曾透露想在金门大桥结束生命,而她最后被看见的地点就是金门公园附近。
被确认离世的消息一出,网友纷纷叹息
2017年9月28日,被晨雾笼罩的金门大桥
留学博士离世背后
知乎有网友指出,唐晓琳所选的专业是生物物理,做的方向还是难度很高的病毒 RNA,通常博士顺利的情况下5到6年就该陆续毕业。
然而,唐同学已经读了七年了,7年仍看不到毕业希望,任谁都会陷入焦虑和彷徨。
学业的挫折,家庭的压力,对未来的迷惘和不确定的担忧,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否定……诸多因素叠加,导致这些年轻的学者大部分都罹患各种心理疾病。
《新科学人》的一篇文章中提到,2003年澳大利益的一项研究表明,学术界中精神疾病病患率是普通人的3-4倍,在英国学术界中,精神疾病病患率估计高达53%。
面临这种局面,自然有人都想过退出。quit(退学)是博士生聚会聊天时永恒的话题,无数人背地里偷偷研究过学校的退学流程,甚至有的人写好了退学申请书,在抽屉里放了几个月几年,也拿不准该不该交。
这就是读博最惨的地方:毫无退路。
博士是一个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学术旅途。无论你读了几年,一旦选择退学,就等于说之前所做的一切全部白干:拿不到博士学位,所做研究没有得到成果,空耗了人生最青春的几年,没有工作经历就业困难……
很多迟迟不能毕业的博士生,都陷入了这种瓶颈。情况好的可以转硕士,或用已有成果就业或转专业,情况差的只能“净身出户”。
有一个生物方面的博士生,硕博连读八年不能毕业,转专业或转硕没有门路,接着读也读不下去,最后忍痛选择退学。三十多岁只有一纸本科学历,无法继续在学界谋生,对外就业面还非常窄……
付出得不到回报,无人可以倾诉,对未来迷惘彷徨,类似情况在留美博士生群体中,比比皆是。
留学群体的心理疾病不容忽视
事实上,不仅仅是博士,整个留学生群体在最近几年一直频繁发生因各种心理疾病而自残、自杀的案例。
除了学术上的困难外,文化隔阂,社交圈过窄,生活压力大,都容易让很多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学生无力独自承担这一切,最终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更早的时候,甚至还有留学生在美期间,因为种种挫折和不顺,最后竟在学校制造了枪击血案。这就是曾经轰动中美两国的“卢刚事件”。
1991年11月1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系中国博士卢刚走进一个正在进行学术交流的会议现场,在旁听了几分钟后,他突然拔出左轮手枪,朝自己的自己的导师戈尔咨教授,助理史密斯和同学山林华连开数枪。之后卢刚闯入教学楼,杀害了副校长安妮·克黎利和系主任尼克森,在此期间,他还开枪打伤了一名学生秘书茜奥森。
完成了这一切后,卢刚在教室开枪自杀。
在卢刚寄给媒体的遗书中,他宣称自己行凶的原因是导师有意“打压”他,让他的论文没有及时发表;且学校在评优方面偏袒另一名同学,他多次申诉没有结果,才决定自己“讨回公道”。
但实际上,卢刚的大部分动机都是源于对西方文化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误解,比如他认为经常刁难他的戈尔咨教授,实际上多次在外人面前称赞卢刚;他认为山林华“违规提前提交”论文,其实是他没读懂 deadline 规定。
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卢刚本人过于沉迷于学术研究中,以至于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生活。在案发前两年,卢刚几乎没有和任何外人交流,不仅是美国人连当地华人的圈子他也极少涉足。
结果就是,学术上的受挫被他转化成了对自己整个人生的否定,与导师的冲突和误解也让他开始仇视他人,缺乏社交和内向的性格助长了这一极端想法。
文化隔阂,性格内向,不会正确处理矛盾,最终让这名年轻的物理学博士做出了伤害他人和自己的举动。1
风雨兼程留学路
或许现在的你正在筹备明年奔赴大洋彼岸继续深造,或许你已经走进了美国校园,对未来满怀期待与忐忑,又或许你也曾经历过上文提到的这些留学生经历过的曲折和心路历程,也正处在迷惘和彷徨中。
留学之路,是一条风雨和阳光并存的道路。
不要让学业上的挫折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科研原本就不是一条康庄大道,失败也并不意味着你人生就此一蹶不振。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过分自责和自我怀疑,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人生不只是有学业一件事,在学习之外,发展自己的爱好,读读书看看电影,养个小动物,都可以排解内心的烦闷。
所以,要学会自己排解情绪。一旦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和问题,一定不要自己藏在心底,无论是和身边的国内的亲友交流,还是求助学校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很好的排解方法。
正确对待自己遭遇的一切,提高抗压力,增强社交能力,让自己内心强大,也是留学中一门很重要的“功课”。
人生的路很长 艰难的时候望望远方
遇到困难 要坚强面对 也要懂得求助
希望海外学子们平安快乐
海外遇困难,请拨12308
无论
身在何处
只要你有危险
她随时出现在你身边
如何获取《外交之声》公布的工作机会、活动、项目信息、申请材料及报名表格?
请添加微信xiaoka365,加入《外交之声》微信交流群,注明”外交会“获取详细资料。(广告、微商等不能证明身份者禁入)
推荐阅读:
《外交之声》自海外网、法制晚报、观察者网、INSIGHT、知乎等
外交之声
Voice Of Diplomacy
直通使馆 放眼世界
长按二维码关注 转载须文首注明出处
转载及合作:xiaoka365@sina.com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点赞支持